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教师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和培养能力的重任,完成此重任的主要途径是整个的教学过程,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完成这一重任的保证。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在师生间相处中,可能存在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没那么温和,原本关心爱护的话语,说出来却可能变成埋怨与指责,这样的现象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关系危机和感情裂痕就产生了。
如果还不及时反省,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形成“塔西佗陷阱”,就像塔西佗评价一位古罗马皇帝说话一样:“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都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师生之间亦是如此。
当一个人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这就是说,一个人说话,如果长时间地用指责和不满的语气、语调、言辞、态度,再配上不好看的脸色,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师生间的任何小问题,如没收手机、惩罚性作业、学习不达标不准吃饭、违纪违规挨批评时几个小时不准上厕所等等,都可能变成影响相互关系的大麻烦。
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无论多么亲密的人,也会被言语刺杀,很不是滋味。说实话,当你向学生发脾气、说狠话,其实是最愚蠢和最懦弱的行为。
你的“脾气”和“狠话”,只是当时把他们唬住了,或者说他们只是在表面上产生了害怕感,而没有打心眼里产生尊敬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师常常感叹,“学生在校时,我把心都掏给他们了,可是他们离开学校才几年,就不跟老师联系了!”
如果换一种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主观臆断,师生间的情感会大不一样。
面对学生,不要轻易动气,遇到问题,不要轻易叫嚷,心平气和就事论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因为自己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说话就忘了注意分寸。相互尊重很重要!
当然,如果学生所做之事,从原则上都无法通过,那就得严格要求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用尊重的方式说话,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影响很深。
语言可以表达情绪,不同的语言可以导致不同的情绪,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这里把“父母”换成“老师”,道理也一样。有不少老师喜欢“打击”教育,喜欢用“过激过狠”的言语进行所谓的“激将法”教育。
比如“你几何学不好,代数也学不好,你家真是几代都学不好”,或者每次考试都出“怪题、偏题、难题、可左可右的题、让人意想不到的题”,把学生“考得晕头转向永远恢复不了元气”……
这种“打击式”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激将孩子”的目的,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经常被打击的孩子,往往十分自卑,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之中,严重的会成为孩子轻生的诱因!
这种打击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体现在当下,而且会透过绵长的岁月,时时刺痛孩子的心。清朝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情伤;奖长易劝,也且全恩。”
在孩子犯错的问题上,更能体现老师的教育能力。更何况,孩子犯错误对于老师来说,并非一定就是坏事。老师可以通过这些错误,了解孩子的不足,发现孩子那些不易察觉的问题倾向,并及时纠正。
经常认可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与鼓励,孩子会表现得越来越出色。
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赞美时,他便觉得社会在支持他,从而增强了自我的价值,变得自信、自尊,随即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尽快达到对方的期待。教育心理学中的翁格玛丽效应也认为:在被表扬的情况下,受表扬者会不断进步。
因此,老师与孩子说话时,站在认可的立场上,尊重、赞美、支持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想法有错误,老师也不能马上打断他们的说话,而是在耐心听完他们的说法后,再平静、客观、地说出不同意见或建议性地提出修正意见。
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幸福、快乐、美满,学生才会打心眼里记住并佩服老师的包容博爱和理性大度!
不同时期,不同观念,接受不同教育,不同经历,不同工作和生活环境,老师和父母之间总是都有可能存在观点和观念上的差异。但是,不能因为他们的落后而受到指责,不能指责老式的人,也不应屈服于权力并吸取他人的气息。
他们应该更加尊重,理解和交谈,并且应该更加宽容,理性和感恩。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
换做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不也是一样吗?从另一方的角度,了解他们的不安并缓解他们的焦虑。与不要“意气爆表”给他们添堵,言语上多些体贴与感恩。
和颜悦色平心静气真诚关爱,理解对方难处,这样的以心换心相处,老师、学生、家长,没有处不好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幸福的师生生活需要对待爱你的学生以及是否爱不爱你,因为你内心深处有爱,所以每句话都会有温度和力量。
标签: 师生、 相处、 建立、 学生、 关系、 老师、 应该、 良好、 之间、 如何、本文地址: https://www.bminku.com/bmxx/a92c111c64ff8385d80d.html
上一篇:什么是焦虑症有哪些表现焦虑症究竟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