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指儒家哪位代表人物(孔子为什么会被尊为至圣先师)

文章编号:809 更新时间:2023-08-29 分类:便民信息 阅读次数:

资讯内容

2022年9月28日,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日子,是孔子诞辰2572年的日子。

2572年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至圣”,中国民族理想人生之最高标准;“先师”,中国民族教育方针之最先启导。

回望两千多年前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是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导师,他是我们前进方向的引领者。孔子建筑的思想宫殿,以仁、义、礼、智、信为基,以忠、德、宽、恕、勇为栋;以孝、廉、恭、俭、敏为梁;

以和合、中庸、教化、六艺为檩;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椽;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为脊,一座中华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厦拔地而起。

一部《论语》,大道至简,让我们早早地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人生进阶之道,可以陪伴我们终生。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那是我们懦弱时的提醒;“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是我们贫穷时的慰藉;“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那是我们奋斗时的敬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那是我们成功时的提醒;

“小不忍则乱大谋”,那是我们愤怒时的告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那是我们成为领导时的告诫;“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那是我们失意时的劝慰。真是年少不懂夫子,领悟时真的已过中年。

孔子好学,“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月不知肉味”,“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其用功之深依稀可见。

孔子博学,学周礼,遵礼乐,读古经,掌六艺,学有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滋养后人。

孔子学以致用,重实践,讲习行,重实干,不空谈,知行合一。

孔子人格高贵,讲诚信,守规矩,有约束,怀仁爱,尊劳动,尚勤俭,反淫逸,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孔子践行圣贤之道,主张宽于民,德于民,仁于民,富于民,教于民。孔子“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君民观”,开启了“君轻民贵”的思想先河。

自孔子死后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过程呢?

蔡尚思先生曾经在其专著《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把孔子死后获得的尊位做了一个文献梳理,值得致敬。

诸侯:立庙祭孔,始于鲁哀公;初置博士,推行孔学,始于魏文侯。皇帝:亲赴鲁祀孔,命儒者定朝仪,始于汉高祖;独尊孔学,定为国教,始于汉武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始于平帝王莽;孔子和七十二弟子画像,始于东汉灵帝;

释奠始于魏正始;以孔子为先师或先圣,始于唐初;以左丘明以下二十二先儒配享,并定讲经仪式,始于唐太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追封颜回为兖国公,封闵损以下九人为侯,封曾参等六十七人为伯,始于唐玄宗;

追封孔子的父亲为齐国公,母亲为鲁国太夫人,进封闵损以下十哲为公,曾参以下七十二弟子为侯,左丘明以下十九人为伯,始于宋真宗;宋真宗且曾拟追封孔子为帝。

封孟子为邹国公,配祀文宣王,始于宋神宗;孔子圣像用天子冕旒,以曾子子思配享孔子,始于宋徽宗;以释奠为大祀,和社稷之祭相同,始于宋高宗;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始于元成宗;称颜回为复圣公,曾参为宗圣公,孔伋为述圣公,孟轲为亚圣公,始于元文宗;

自明朝以后,府县学皆祀孔子。以木主代塑像,题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颜曾思孟四配都有神位,但已不复称“公”。十哲以下的及门弟子,和左丘明以下先儒也都有神位。

皇帝亲写“万世师表”四大字揭于曲阜圣庙,始于清圣祖;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为“王”,始于清世宗。直到民国时代的政府,不分北洋系和国民党反动派,仍大尊孔祀孔。外国如琉球、日本、高丽历代国王也都立庙祀孔。

这便是孔子去世后的千年尊称流变史,可见中国皇家历史对儒家的尊重和尊崇。

标签: 至圣指儒家哪位代表人物(孔子为什么会被尊为至圣先师)

本文地址: https://www.bminku.com/bmxx/22f118646d40329106f4.html

上一篇: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解释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的...
下一篇:黄金鉴定真假方法有哪些判断黄金真假的6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