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论代表人物(以诡辩著称的名家从何而来又为何没落)

文章编号:6924 更新时间:2023-08-30 分类:便民信息 阅读次数:

资讯内容

但凡提及中国古代著名的辩题,自然少不了“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存在,而白马非马的典故,则又和诸子百家中一向以诡辩著称的名家有着莫大的渊源。

从现有的史料文献上来看,白马非马的命题最早出现于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子的口中,并被收录于《公孙龙子》一书中,为世人揭开了一种不同于正常辩论的形式,即我们所俗称的诡辩派。

何为诡辩呢? 说白了就是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脑,很容易就被对方在言语中绕进逻辑的怪圈。

就以白马非马为例,当年公孙龙子出城的时候,遇到了城卒的阻拦,因为按照君侯的规定,城门不允许马匹的进出。但公孙龙子却言马也白马并非一种物体,因为你可以说白马、黑马、黄马都属于马这一系统的整体,而如果单说“马”,则不能代表是白马。

既然马不能代表白马,白马又为什么会是马呢?因此,著名的白马非马命题也就由此诞生了,而公孙龙当年也凭借这一诡辩的才能,成功牵着白马走出了城门。

由此可见,名家诡辩的能力想必亲们已经略知一二了吧? 那么,这样一个一向注重于诡辩的学派,又是如何出现的呢?其目的究竟为何?

根据汉代学者司马谈的解释, 名家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礼官 。由于礼官的职责就是掌管文库典籍,所以这批人在学识上自然要比常人更加渊博,一般人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礼官口中得到可靠的答案。

随着礼乐制度的逐渐瓦解,礼官早已降至民间,失去了执掌典籍的资格,但脑袋中的智慧和知识却保留了下来。所以,这一类人后来也就逐渐向为世人解释一些新兴的名词进行转变,故而被世人称之为“名家”。

然而,长时间沉浸于对知识名词的解释当中,有一部分人便就此针对“名”和“实”的问题展开了辩论,即我们所熟知的名不副实,以及名实相副。前者著名的论断正如白马非马及坚白论。

(将石头拿在手中则坚硬,放在远处则能看见其白色,但白色摸不出,坚硬看不到,所以石头坚硬和白色的本质,应当区分开来)。

而这种看似充满了逻辑怪圈的理论,却是为名家所提倡的偃兵等思想有着密切关联,所谓偃兵,就是指在名家人士看来,凡事不一定必须由战争来解决,军队不是解决问题的一切手段,所以名家人士向来都是反对暴力的。

至于说目的, 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个学派中的任何一个观点,都是为了能够替天下众生寻找新的出路,名家自然也不例外。

那么,这样一种以诡辩为其主要思想著述的学术流派,为何在战国末年,就已经逐渐消失了呢? 这就和名家的单一性有关。 要知道, 名家的理论主要来自于逻辑诡辩,并没有形成新的论点和观念。

但在诸子百家当中,诸如墨家、纵横家、法家等学派,同样也注重于逻辑的推敲。 因此,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名家大部分逻辑论述及思想,都被各家及各个学术流派所吸收,以至于最终这一独立的学术流派自然而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除此之外,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由于我国自古就属于农业大国,所以任何一种学术流派想要得以传播,就必须能够付之于实践,货真价实的造福社会和大众。

但名家的所有学术,都偏向于哲学领域,这就失去了与时俱进的传承资本。 当然了,喜欢抬杠的人肯定又会说,道家也是搞哲学的,为啥人家就能传承下来呢?

举个例子,白马非马探究的是名实之间的关系,就和公孙龙另一个“离坚白”的学说大相径庭。简单来说,离坚白就是指你看到一个白石头,却感受不到它的硬度,但你将石头捡起来,却只能摸到他的硬度,无法摸到他的颜色。

而你眼中看到的颜色,和手中感受到的硬度,是两种分开的东西,它们并不能够被一方同时感受到。这样一来,白石头和硬石头就是两种东西。

看到没?说白了, 名家探究的话题都很具有哲理性,但却是没啥用,最起码对于广大劳动人民而言,用处并不大。

但道家不同,道家的哲学与修身养性息息相关,同样也为人们如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自然能够经久不衰,以至于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名家的没落只能归结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但好在名家的典籍得以流传,不至于似阴阳家那般被时代的洪流彻底吞没。

标签: 诡辩论著称名家人物没落代表为何

本文地址: https://www.bminku.com/bmxx/1ebbffe721667e6201a7.html

上一篇:教务老师是做什么的一文读懂培训机构教务老...
下一篇:上午理发和下午理发的宜忌上午和下午理发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