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属于哪个朝代(欧阳询的字为什么受到苏东坡的鄙视)

文章编号:7531 更新时间:2023-08-30 分类:便民信息 阅读次数:

资讯内容

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史上列身于“初唐四大家”及“楷书四大家”之中的人物,他所写的《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元代书法家赵松雪,赞扬“欧体”书法"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但是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却看不上欧阳询的字,这是为什么呢?概括来说,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苏东坡“评书入人”,嫌欧阳询长得丑。

所说欧阳询长得非常丑,《新唐书·儒学传》中说欧阳询“貌寝侻,敏悟绝人”,“寝侻(tuì)”就是丑陋的意思。还有资料说欧阳询长得像猿猴,长孙无忌曾打趣欧阳询“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刘肃《大唐新语》)好事者竟然编了一著名小说《补江总白猿传》(欧阳询的养父就叫江总),说欧阳询是他妈和猿猴生的。

“以貌取人”是人性的一种本能,连孔子都不能免俗。不喜欢欧阳询长相的苏东坡自己连带着不喜欢欧阳询的字了。

他说:“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苏东坡认为欧字的紧敛、峭拔,跟欧阳询的长相一样,“字如其人”。

第二,欧阳询的书法风格与苏东坡的审美不同。

欧阳询书法创作“不择纸笔”,并擅长各种书体。

唐张怀瓘《书断》说: "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

欧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二王书法与魏碑融为一体。其书法既法度严谨、笔力险峻,又构思精巧,于平正中见险绝。

以《九成宫》中的“青”字为例,欧阳询故意将字头的竖画右移,使字头左重右轻,失去平衡,以求犯“险”;

然后又将“月”字底中的两个横画与左竖断开,贴住右竖,使字底右重左轻。这样字头左倾,字底右倾,两者就于不平衡之中实现了平衡,是为“险中求正”。

孙过庭所说的学书法有三个境界:“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欧阳询的这种做法,恰好达到了孙过庭所说的最好境界,即将“险绝”与“平正”融为一体。

但苏东坡的见解却与他们不同。苏东坡追求的那种“无奇之无所以为奇”的境界。

苏东坡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瑰丽者也。”(《超然台记》)苏东坡的弟子黄庭坚也说:“若以法眼观之,无俗不真。”

因此,在审美追求上,苏东坡反对那种刻意求险的结字风格,崇尚那种”清水出芙蓉“式的自然的美。在用笔上,苏东坡则追求”浩然听笔之所之“的笔法,反对过于刻意造作的笔法。

第三,时代的审美趋向不同。

唐代疆域辽阔,军事发达,时人的进取心颇强,民族周期还处于剽悍的青年期。太宗李世民只带十几人就敢去挑战敌军数万,还得意洋洋地对大将尉迟恭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这种风气之下,唐人的尚武之风甚浓,一批批书生投笔从戎,写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名句,连身体虚弱的李贺也喊出“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壮语。

这种时代风气之下,结字险峻精巧,“森森焉若武库矛戟”的欧阳询书法自然就受到当时人的欢迎。

但是,到了宋代,守内虚外,军事衰颓,社会内卷,民族周期已至求稳的中年期。太宗赵光义带着数十万大军进攻契丹,屁股上被射了一箭,狼狈而逃。

面对丢失的故土燕云十六州,前有宋太祖积攒“封桩库”打算花钱买回,后有宋真宗送“岁币”资敌以求免战。

花钱买平安的宋室帝王对外屈膝,对内将重心放在防范兵将造反之上。这种风气之下,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儒家思想重新抬头,三教合一的倾向渐浓。

早在唐代喜欢儒家思想的学者就有贬低欧阳询的倾向,如张怀瓘说:“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

而浸淫于二王书法,喜欢道家隐逸情怀的人也嫌欧体缺少了“二王”的清雅(“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于是,到了三教合一的宋代,苏东坡对欧体书法评价偏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标签: 欧阳询朝代苏东坡鄙视属于受到哪个为什么

本文地址: https://www.bminku.com/bmxx/0fe6c52f17f16e783e65.html

上一篇:腐乳功效与作用揭秘揭示腐乳的多种营养价值...
下一篇:养八哥鸟需要避免的忌讳养护八哥鸟时需避免...

发表评论